秸稈“廢料”變“生物質燃料” 變廢為寶促增收
近年來,臨沂費縣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總體部署要求,銳意進取、創新舉措,積極探索農作物秸稈“廢料”變“生物質燃料”、“利用”促“增收”的綜合利用新模式,趟出了一條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新路子。
在臨沂一新能源有限公司,60多臺生物質顆粒機生產線設備正在轟鳴,大大小小的車輛將周邊區域的秸稈、林木廢棄物等拉到公司空地,等待上演農作物秸稈“變形記”。
“從大年初二開始,我們就開工生產了,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消納了4萬多噸秸稈和林木廢棄物,顆粒機生產線加工生物質顆粒燃料3.8萬余噸。”公司負責人一邊翻閱記錄臺賬一邊自豪地說道。
“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工藝和理念相對比較落后,一年回收利用農作物秸稈不到2萬噸,生物質燃料產量還不到1萬噸,有時候一連幾天都收不上生產原料,那段日子真是難熬。”負責人現在回憶起來還十分感慨。
隨著秸稈收儲運體系日益健全完善,秸稈利用主體面臨的秸稈“收儲難”的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
近年來,臨沂費縣不斷健全完善“縣級統籌、鄉鎮推動、村級配合”的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秸稈收儲運體系,由政府出資建設農作物秸稈收儲點24個,秸稈利用市場主體與農機合作社通過“獨立運營、合作共建、投資入股”等形式建設市場化秸稈收儲點60余處,基本實現縣域范圍秸稈收儲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費縣還積極探索“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秸稈收集整村推進機制,即由合作社同村集體簽訂服務合同,村集體負責收集本村農戶的廢棄秸稈,交由合作社統一運輸、統一處理,有效解決了農作物秸稈“量分散、收集難”的問題。
該能源公司現在每年可回收利用秸稈、林木廢棄物等超過25萬噸,生產生物質成型燃料超過20萬噸,產值逾1.2億元,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超1000人,逐步成長為魯南地區較大的生物質能源綜合開發和利用企業,先后與陽信縣、惠民縣、海爾集團等12個縣區、8家企業簽訂了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戰略合作協議。
在費縣像這樣的新能源公司一樣從事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的企業還有很多。
近年來,費縣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工作,先后出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關于加快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統籌整合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資金800余萬元,創新實施“123”工作法,即“建立一套機制、夯實兩項保障、主攻三個方向”,謀劃實施了一批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創新項目,培育壯大了一批能源化利用社會主體,通過“發展新產業、培育新主體、探索新模式”,在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上趟出了新路子,用“小秸稈”寫出了“大文章”,真正實現了政府企業農民“都獲利”、經濟生態效益“雙提升”。
生物質顆粒機將秸稈“廢料”變“生物質燃料”,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