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物能源產業——讓能源供給更加綠色低碳
6月上旬,位于安徽省阜陽市的一生物發電廠門口,一輛輛滿載小麥秸稈的卡車排成一列,等著過磅卸車。
堆料場上的秸稈經由傳輸帶送至鍋爐發電。“趁著小麥收割時節,多儲備點原料。最近每天要進120多車秸稈,日均發電量最高可接近140萬千瓦時。”生物發電廠相關負責人說。
“吃”進秸稈,“吐”出綠電,是生物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農林廢棄物、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廢棄油脂……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能源化利用潛力大。根據《規劃》,我國將在“十四五”時期積極開發生物能源、構建生物質能生產和消費體系。“生物質能是唯一可轉化成多種能源產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多樣,包括生物質發電、生物質供熱、生物天然氣、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液體燃料等。”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兼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秘書長張大勇說。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加快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保障能源安全。在黑龍江省海倫市,國投生物年產3萬噸纖維素乙醇示范項目正在進行設備調試和工藝優化,向全面投產發起沖刺。“纖維素乙醇的原料是秸稈等,不必擔心‘與人爭糧’。”中國工程院院士、國投生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岳國君算了一筆賬:我國每年秸稈產量約8億多噸,其中至少1億噸未被有效利用,這1億噸秸稈,能夠生產2000萬噸纖維素乙醇,相當于使用約1億噸原油提煉出的汽油。如果能夠實現轉化,能源安全就會更有保障。
——推進減污降碳。岳國君介紹,使用2000萬噸纖維素乙醇,可以減排近7000萬噸二氧化碳。不僅如此,使用生物燃料還能減少機動車尾氣中顆粒物、碳氫化合物等物質的排放。在支持循環農業、促進生態環保等方面,生物質能也可發揮重要作用,比如生物天然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肥能夠有效緩解土壤板結。
——助力鄉村振興。生物質能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可帶動農村生物質資源的收儲、加工、運輸、應用,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在山東省鄄城縣,長青集團投資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每年可利用農林廢棄物近40萬噸,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1000余人,為當地百姓增加年收入1.1億元。
相比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風電、光伏產業,潛力巨大的生物質能產業仍然處于起步期,這與原料收儲成本高、標準體系不健全、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政策支持體系有待完善等有關。
“風光資源是免費的,但購買秸稈原料需要花錢。對于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來說,燃料成本約占生產成本一半以上,并呈上漲趨勢。如果沒有特殊扶持政策,項目較難持續運營。”廣東省一家生物質發電企業負責人介紹。
針對這一問題,《規劃》也提出了解決方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鼓勵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質能財政補貼政策。張大勇呼吁,有關地區和部門要落實好《規劃》要求,盡早探索建立“誰污染、誰付費,誰產生、誰付費”“誰處理、誰受益”的有機廢棄物有償處理機制。
也有企業建議,進一步創新生物質資源收儲商業模式,例如由企業為農戶提供收割、運輸、后續播種等服務,代替秸稈收儲費用,或用生物質能向農戶置換原料,從而降低資源收儲成本。
“發展生物能源不能‘單打獨斗’,要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生物化工、生物菌劑等產業融合發展,走高附加值綜合利用路徑,不斷提高生物質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張大勇認為,《規劃》向生物質能行業釋放了積極信號,希望有關部門推動政策落實落細,加快示范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