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顆粒機制粒項目建設的背景必要性
項目建設背景、必要性和績效目標
1、項目提出依據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農村大氣污染問題也不容忽視,在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的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邵敏介紹,碳達峰就是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個目標的提出,就意味著在將來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要發生深刻的變化。目前,全國各個省市都在編制碳達峰、碳中和相應的“十四五”規劃并制定相關措施穩步推進。
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就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有力度的目標和愿景,發表了一系列倡議和看法,為我國綠色低碳轉型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全球氣候治理向前邁進注入了新動能。生物質能源產業是一個非常有潛力,也是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的產業,也是我國農村地區實現鄉村振興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
2、建設背景
生物質能源作為可再生能源在當前化石能源供給能力普遍緊張和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的大背景下在能源產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的作用。生物質顆粒機的顆粒燃料,在生物質能源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生物質顆粒的發展由于受到原料、氣候、生產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加上政府出臺鼓勵其發展的力度不夠大,發展速度一直不快。但是隨著環境不斷惡化和人民對環境保護認知度不斷提高,以及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人們對低碳環保的生物質顆粒燃料日益青睞。生物質顆粒機生產的顆粒憑生產工藝簡單、產品密度大、發熱量大、燃燒效率高、環保等優點,使得人們對能源需求的目光進一步對準生物質顆粒產品。
3、建設的必要性
能源消費不斷增長,資源危機日益加劇結構矛盾突出,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我國能源消費仍然以煤炭為主,而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比較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許多環境和社會問題,人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 來的好處的同時,也在煎受著生存環境惡劣的危害,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由于能源結構的不合理而受到嚴峻挑戰。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勢在必行。國際市場化石能源價格波動劇烈,風險因素不斷增加,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節能減耗任務不容客觀。
4、社會效益
生物質顆粒機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生物質成型燃料,使其變廢為寶,將會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據測算,每噸秸稈可使農民增加收入100元,林業廢棄物,每噸增加收入120元。同時還可促進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公司常年員工達到15人,可有效地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征收。